“返家乡”社会实践(三)|赵丹妮:反哺乡邦倾才智,躬耕沃土践真知
发布人:商学院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次数:15

我是商学院2023级会计学专业的赵丹妮。今年暑假,我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站开启了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这段沉浸在档案与民情里的日子,让我在实践中蜕变。



 社会救助的工作围绕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展开,琐碎却关乎民生底线。我的日常任务主要包括:

 1. 资料整理与录入:协助整理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的申请材料,核对家庭收入、户籍、健康状况等信息,录入救助系统,确保数据准确无误——这是后续审批、发放救助金的基础,容不得半点马虎。

 2. 政策咨询与指引:接听群众来电或接待上门咨询,解答关于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的申请条件、流程等问题。有位独居老人不会用手机操作申请,我一步步教他填写表格,帮他联系社区网格员,那一刻真切感受到“政策落地”需要耐心的“翻译”。

 3. 基层走访协助:跟随股长到乡镇、社区核查救助对象的实际生活情况,记录房屋居住条件、家庭劳动力状况等,为精准救助提供依据。走在乡间小路,听老乡说“政策能照顾到我们,心里踏实”,突然明白这些奔波的意义。

 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我习惯了与数字、报表打交道,但在这里,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核对救助金发放明细时,我学会了用“严谨”守护公平——一分一厘的误差,可能影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这让我对“精准”有了超越课本的认知。

 以前总觉得“救助”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实习后才发现,它是一套精细的体系:既要通过政策筛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避免资源浪费;又要兼顾人文关怀,保护受助者的尊严。比如走访时,股长总会先和老乡拉家常,再自然地了解情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懂得“民生工作既要讲原则,更要讲温度”。

 救助站的前辈们常说:“我们多一分细心,群众就少一分困难。”他们对每份材料反复核对、对每个疑问耐心解答的态度,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无小事”。这份“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的责任感,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冲击力。

 这段实习让我明白,所谓“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核对数据时的认真、在解答疑问时的耐心、在走访调研时的共情;所谓“责任”,是把每个细节做到位,让政策真正惠及需要的人。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