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转型启新程,文旅育人谋新篇——旅游文化学院召开专业转型升级研讨会
发布人:旅游文化学院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10-24   浏览次数:10

为主动适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趋势,优化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体系,近日,旅游文化学院召开专业转型升级研讨会。会议由李秀霞副院长主持,教学副院长张伟、实践副院长李晶、各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及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研讨,为专业转型升级凝聚共识、明确方向。

会议伊始,李秀霞副院长,首先传达了院长对专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孙国霞强调:“当前文旅产业正经历‘智慧化、融合化、品质化’的深刻变革,专业建设若固守传统模式,将难以匹配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难引领行业发展。专业是学院办学的根本、人才培养的基石、学科建设的载体,其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职业未来,更是学院对接国家文旅战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专业转型升级必须做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打造特色专业优势。”

随后,会议以“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为核心议题,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酒店管理等四个专业的带头人依次汇报。

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蔡维英老师以“数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人才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分析当前行业对“智慧旅游+目的地运营”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践教学场景化、校企合作深度化”的转型路径,计划增设“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与设计”“旅游目的地沉浸式体验设计”等特色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杨春梅老师针对行业“高端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新态势,提出以“高端酒店运营+民宿管理+智慧酒店技术”为转型方向,强化以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差异化人才培养为战略,以数字化,国际化为特色,筑牢“中国式服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订单班培养、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教学”提升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带头人麻松老师聚焦“会展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从“为什么转”的角度解读行业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变革,明确“转什么”的核心是培养“会展数字化运营+绿色会展策划”能力,构建“新文科+新工科”课程体系,通过 “项目制+国际化”实践平台,培养活动策划+数字运营+跨境服务复合型会展人才,打造长旅特色。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带头人张春城老师结合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分析专业转型的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强调需从“传统文化管理”向“文化创意产业运营”转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资源挖掘、文创产品开发及文化品牌营销能力,计划联合地方文旅部门开展“非遗活化”“乡村文化振兴”等实践项目。

各教研室主任纷纷就教师能力提升、实践载体建设、科研反哺教学三大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三者与专业转型的适配路径,就优化师资培养体系、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等达成共识,为专业高质量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汇报结束后,教学副院长张伟对各专业转型方案进行充分肯定,并强调专业转型要思考新业态下文旅人才培养中的“变”与“不变”,要以“不变的”内涵为主线,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形成专业优势,打造长旅文旅教育特色品牌。

最后,李秀霞副院长对会议进行总结概括,她表示:四位专业带头人的汇报紧扣行业趋势、立足专业实际,清晰回答了“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学院将整合各位意见与教师建议,进一步细化各专业转型方案,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校企协同’,推动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无缝对接;二是突出“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转型,打造各专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成效评估”机制,动态跟踪转型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初审:张馨月

复审:李秀霞、齐烁

终审:孙国霞、张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