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赋能“数字文旅专业群”建设,旅游文化学院于7月3日在学校综合楼211会议室召开了青年教师教科研工作汇报会。本次会议由学院副院长李秀霞主持,全体教师参加会议,旨在总结本学期教科研工作成果,系统梳理教科研课题研究进展、论文发表与获奖情况等,提炼特色亮点与成功经验,科学规划暑期工作,明确重点任务与推进路径,锚定未来发展方向,为新学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李秀霞副院长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李秀霞副院长对青年教师及指导教师在本学期教科研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她指出,青年教师作为学院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其成长与发展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她强调了指导教师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借本次汇报会契机,精准锚定青年教师科研方向,以成果经验为引、规划布局为径,强化科研能力培育,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学院科研创新主力军,激活科研发展新动能。

青年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及暑期计划汇报
在汇报环节,各专业青年教师分别就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青年教师们积极参与各类教科研项目申报,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谭亚楠老师的一篇论文《Analyz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consumers teavel intentions-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SSCI一区检索,影响因子15.6)在《Journal of Innovatiion & Knowledge》发表,另一篇论文《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SSCI二区检索)在《Finance Research Letters》发表,闫贺老师的论文《Real-Time Fire Detection in Scenic Spot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EI期刊检索)在《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cs》发表,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旅游领域的创新性融合。同时,王春云老师有二篇论高水平论文正在发表进程中,这一系列成果有效提升了我校旅游学科在智能文旅、跨学科研究等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在暑期计划方面,青年教师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部分教师计划利用暑期时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为后续的科研工作积累素材;部分教师计划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同行专家交流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计划进行项目研究及撰写发表相关论文,为学院的学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汇报过程中,青年教师们还明确了各自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们将继续根据青年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工作计划,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助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听取了青年教师的汇报后,李秀霞副院长对青年教师及指导教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认为,青年教师们在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工作态度与扎实的专业素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她也对指导教师们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认为指导教师们的经验与智慧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李秀霞副院长在总结中精准剖析现存问题,指出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科研方向模糊、团队协作薄弱等短板。对此,她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重大项目为引擎,深度融合集团战略需求与吉林省文旅资源特色,打造科研创新集群。重点动员高职称、高学历及具备研究积淀的骨干教师,围绕“文旅出海、东北亚区域旅游、冰雪经济、研学实践、乡村旅游、边境特色游”六大核心领域,申报省级以上重点课题,通过“传帮带”机制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针对暑期科研提升计划,她强调青年教师应把握黄金期,主动学习前沿理论、深耕学术研究,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与科研实战能力。同时,明确指导教师职责,要求资深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通过项目参与、学术指导、资源共享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通过双向联动、协同共进,着力构建“老中青传帮带、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生态,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推动学院科研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次青年教师教科研工作汇报会以创新驱动为内核,搭建起集成果展示、学术碰撞、经验共享于一体的多维交流平台,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学术风采的舞台,更通过深度研讨与精准指导,系统性地锚定了科研方向与重点任务。依托学院在政策、资源、平台上的全方位支持,结合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与钻研精神,旅游文化学院将以“数字文旅专业群”建设为战略支点,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培育特色科研品牌,为学院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开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