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教高函[2020]2号),我校人工智能专业获批成立,是全国第二批获批人工智能专业高校之一,于2020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171人。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基本理论和知识、人工智能核心原理及各类人工智能算法与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能够自主发现和解决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学生,重点培养自然语言和图像处理和机器人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优秀技术人员。
二、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培养模式中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的先进理念,依据“工程认证”培养学生毕业要求,推出“五个一工程”,即在校期间每个学生完成“申报1项大创项目、撰写1篇学术论文、制作1件科技作品、参加1项学科竞赛、通过1项职业技术认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吉林省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围绕“四位一体”“五个一工程”育人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人工智能+X”、特别在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方向具有特色和优势。与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实习机会。聚焦“人工智能+旅游”方面的智慧旅游、旅游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方向,助力我省“六新产业”中的新旅游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领域专门人才。
四、学生就业
人工智能专业实际应用领域: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就业面广,薪资待遇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系统运维或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工程师等工作。也可以攻读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方向硕士研究生。
五、主要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人工智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电工电子技术、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必修课以及知识图谱、深度学习框架、随机优化、嵌入式开发技术、认知机器人等多种特色选修课。
六、专业建设
(一)师资力量
现有高层次教师6人,其中省级工程中心主任(兼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1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首席负责人1人。
1.年龄结构:45周岁以上3人,占比50%;45周岁以下3人,占比50%。
2.职称结构:教授2人;占比33.33%副教授2人;占比33.33%。
3.学历结构:博士2人;占比33.3%;硕士4人,占比66.7%。
4.打造基础性人才: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强的教师2人。
(二)取得成果
专业立足吉林省和学校智能制造与智慧旅游行业特色,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纽带,聚焦产学研协同合作育人,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工智能专门人才。近3年来在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成绩包括:
1.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 5篇;
2.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获软件著作权2项;
3.获教学类奖励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校级3项;
4.获各类教科研项目5项,其中省级2项,校级3项;
5.获各类学科竞赛奖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校级3项。
七、校企合作
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企业:吉林省吉创科豹科技有限公司、易启科技(吉林省)有限公司等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公司,本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多项成果落地产业化,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合建的实践基地有力促进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良性发展。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利用企业先进技术、设备优势以及企业发展实际人才需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匹配程度。
八、实践条件
人工智能专业已建立了机器人训练实训室、模式识别实验室、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实验室、VR设计实训室、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等,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人工智能专业机器人训练实训室 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实训中心
九、学生作品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作品——智能小球分拣装置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作品——智慧生活之垃圾分类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作品——智慧机器人设计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作品——智慧生活系统设计
十、学生获奖证书展示
1.专业各年级均设有“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果。
学术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培训
2、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奖证书
3、大学生职业发展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