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进一步落实《吉林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关键举措,旨在全校范围内系统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建设,聚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AI核心素养培育,为加快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跨领域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9月29日,人工智能学院在教学楼205会议室召开本学期第3次《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研会议。会议由课程组负责人邹津婷主持,院长刘富作审核指导,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升教育治理效能,为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会议围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研讨。首先,课程组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核心教学文件进行了逐条解读与交流,统一教学进度和目标定位,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教研讨论过程

其次,教师们重点就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差异,探索分层设计与案例驱动的教学路径。针对不同学院学生特点,会议提出定制化教学方案,将AI技术与各专业实际紧密结合:冰雪丝路学院学生通过智能装备、运动数据分析及冰雪旅游管理案例提升专业适配性与实践价值;旅游文化学院学生通过智慧旅游和数据分析案例理解AI在文旅服务与体验优化中的应用;商学院学生重点参与金融决策、市场预测及管理优化相关案例实践;艺术学院学生通过生成式AI创作与数字媒体内容生成实验强化创意与技术结合能力;外国语学院学生则结合语言处理、翻译辅助及跨文化交流场景开展实践;工学院学生聚焦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及智能制造案例。

最后,课程组针对通识课平台实验案例进行了集体备课与优化设计,特别强调案例的跨专业适配性与实践价值。同时,教师们结合“学习通”线上平台,构建课程知识图谱,并设计AI数字讲解员进行可视化讲解,力求通过典型实验情境和数字化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构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体系。

刘富给出指导性意见

此次教研会议不仅深化了教师对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理解,也推动了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落地。学校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作为“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探索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与实验案例,推动课程与实践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工智能+专业”新型人才。



  

初审:刘    富
复审:董    雪
终审: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