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是承载团圆情思、传递文化温情的传统节日。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于中秋佳节之际,组织开展“巧手扎鱼灯,中秋承非遗”非遗文化手工体验活动。
在广州番禺的沙湾古镇,每逢中秋都流传着一项充满童趣的传统——小朋友手提鱼灯穿梭于古街古巷,这一温馨场景历经岁月沉淀,逐渐演变为如今热闹的鱼灯巡游习俗。而这项习俗的背后,藏着深厚的吉祥寓意: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中秋悬挂、舞动鱼灯,正是当地人为丰收美满的生活祈福,将对平安顺遂的期盼融入灯火之中。
在体验环节中,同学们在反复调整中搭建出灵动的鱼身框架;再将彩纸仔细粘贴在框架上,让鱼鳍、鱼尾尽显鲜活;最后装上灯串,原本零散的材料渐渐变成一盏盏精巧的鱼灯。从鱼身框架的精准搭建,到鱼鳍、鱼尾的细致组装,再到细节部位的反复调整与整体造型的打磨完善,每一步都细致专注,满含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与对中秋佳节的美好期许。




此次非遗手工体验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更搭建了一个了解、传承非遗文化的平台。未来,学院将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让非遗文化传承在实践中焕发青春活力。
初审:杨美琪
复审:齐柠宇
终审:孙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