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筒里传来的忙音与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交织,政策手册的折角里藏着千家万户的疑问。这场为期一个月的扎根乡土的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正以最朴素的方式,串联起青春成长的轨迹与民生温度的肌理。

刘雯月的实践工作日常
听筒那端的民生百态
作为大学生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参与者,2024级俄语班学生刘雯月将河北省沧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咨询岗,当作了洞悉基层肌理的瞭望台。清晨的第一通来电常裹挟着晨露的清透:“同志,俩孩子都是外地户口,能在咱这儿领证不?”她指尖立刻划过政策汇编的对应条款,语气温柔放缓:“只要一方持有本地居住证即可,我为您列举需要携带的材料……”午后的电话则浸满烟火气,小卖部老板举着座机询问合照尺寸,菜场阿姨边择菜边打听离婚冷静期,每个问题都裹挟着生活的真实。
遇上年迈者记不清流程,她便将步骤拆解为“第一步带身份证、第二步拍合照”的顺口溜;碰到紧张得语无伦次的新人,她会笑着宽慰“别急,好日子多着呢”。当重复了三十遍的“复印件需正反两面”,终于被一句“明白了,你讲得真清楚”稳稳接住时,她已然懂得,这根电话线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沟通工具,成为连接民生需求与政策落地的纽带。
实践中的成长与感悟
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让这场“返家乡”之旅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从最初对着话术模板逐字诵读,到能敏锐捕捉电话那头的焦虑与欣喜,再到主动在便签上标注“农村户口注意事项”“军人证件特殊要求”,成长就藏在每一次听筒贴耳的瞬间。
更珍贵的是那些细碎的回响:被提醒带齐材料的阿姨特意来电致谢,称“没白跑一趟”;在外务工的小伙领证后发来喜讯,言“多亏你讲得清楚”。这些时刻让人幡然醒悟,“返家乡”的意义从不是单向的体验,而是在一次次具体服务中触摸家乡的脉搏,体悟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主动扎根乡土,以专业学识为经,以实践行动为纬,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校准成长坐标;应当以青年的热忱回应民生所需,用耐心与细致架起政策与群众间的桥梁,让学识在服务中落地生根,让青春在奉献家乡的过程中绽放价值。
回望这个夏天,听筒里的温度,终将成为青春岁月里最温热的注脚。
初审:刘雯月
复审:齐柠宇
终审:孙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