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大型活动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
发布人:安全处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8-20   浏览次数:306

一、事故风险分析

危险性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学校在组织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疏忽,及外界的不可抗力等综合原因,极易造成财产的损失、人员的伤害,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后果,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

1.活动场所临时搭建物坍塌以及活动器材、器械倒塌断裂等事故。学校在组织活动会及文艺演出的过程中,宣传海报墙、看台栏杆、跳高栏杆、演出舞台、楼梯等都可能会出现倒塌或断裂等事故;

2.活动场所发生火灾事故。学校在组织文艺演出时,为了营造节目效果而使用礼花,由于使用不当、突发情况及不法人员故意纵火;

3.活动场所发生人员拥挤踩踏事故。学校在组织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因活动器材、器械倒塌断裂、火灾、暴力侵害等突发事件时,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如若疏散不当,慌乱中极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

4.外出活动途中发生车辆交通事故。学校在组织外出春游、清明节扫墓等大型活动的途中,由于道路上车辆的失控、司机的注意力不集中、学生贪玩嬉戏打闹的心理等综合因素,容易发生车辆交通事故,造成财产的损失及人员的伤害。

5.外出活动现场发生学生走失及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在学校组织校外活动中,由于与队伍走失及学生或老师带的食物过期或没煮熟有毒素造成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

6.大型活动中发生暴力侵害的事故。恐怖分子闯入校园劫持学生、恐怖分子在学校组织校外集体活动中劫持未成年学生的事件以及社会闲杂人员等对社会不满闯入学校,家长或学校工作人员精神有问题,突然发作,对学生和教师造成伤害,与学校或教师有矛盾的家长,借机对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造成伤害。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

结合本校的生产性质和特点,对本校大型活动突发事件事故危险源进行了辨识,通过辨识与分析,确定本校区域内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发生的区域、地点为体育场、活动中心,学校区域外发生的区域、地点为交通道路及场地

)事故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危害程度

1.可能发生的季节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有可能发生。

2.造成的危害程度

发生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将造成财产损失、人员受伤,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后果,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1.看到火光或浓烟。

2.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人群大量聚集的失控现象。

3.疏散过程中有人意外跌倒。

4.听见有人呼喊。

二、应急工作职责

全学校各部门,要根据大型活动形式及人员构成,明确各区域人员的应急工作分工和职责。并达到人人皆知,当发生事故时,各区域人员能迅速到位,完成各自分担的应急处置职责,准确掌握事故动态,正确制定抢险方案,执行有效处理措施,控制事故蔓延发展。

应急组织

学校成立应急小组,由应急小组组长担任现场处置应急指挥,各当班教师为应急队员的应急小组。

)主要职责

1.部门负责人职责

1)组织制订、修订本部门的现场处置方案;

2)组织本部门应急人员的学习和演练;

3)组织本部门人员展开现场处置;

4)发生事故,向学校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或应急值班室报警,并提出启动专项应急预案请求。

2.应急队员职责

1)服从部门负责人的指挥;

2)发现事故,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报告;

3)一旦发生事故,迅速展开抢险、抢修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应急处置

)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1.目击者发现发生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和人员受伤,要在第一时间拨打或要求其他目击者拨打应急电话,报告本部门负责人,本部门负责人确认险情后,立即报告应急管理办公室,并组织应急处置。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拨打110、119和120报警,或向学校应急指挥部报告。

2.现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对事故的严重程度进行确认,立即启动大型活动突发事件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组织全体人员疏散学生至安全地方。同时向应急办公室报警,请求扩大应急增援。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应急处置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2.应急处置

1)口头引导疏散

疏导人员到指定地点后,要用镇定的语气呼喊,劝说人们消除恐惧心理、稳定情绪,使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按指定路线有条不紊地进行疏散。

2)广播引导疏散

在接到安全事故报警后,指挥人员要立即开启应急事故广播系统,将指挥员的命令、事故情况、疏散情况进行广播。广播内容应包括:发生的部位及情况,需疏散人员的区域,指明比较安全的区域、方向和标志指示疏散的路线和方向,对已被困人员要告知他们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制救生器材的方法。

3)强行疏导、疏散

如果事故现场,直接威胁人员安全,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制疏导,防止出现伤亡事故。在疏散通道的拐弯叉道等容易走错方向的地方,应设疏导人员,提示疏散方向,防止误入或进入危险区域。

4)制止脱险者重返事故现场

对疏散出的人员,要加强脱险后的管理,防止脱险人员对财产和未撤离危险区的亲人生命担心需重新返回事故现场,必要时,在进入危险区域的关键部位配备警戒人员。

3.被困人员的疏散

1)各楼层现场工作人员在接到火警后必须先疏散学生;

2)疏散时注意疏散顺序,对着火层本层人员先进行疏散,其次为着火层上层及下层,防止所有人员涌向同一出口,造成堵塞;

3)疏散时注意防止混乱,控制现场人员情绪,提高疏散效率;

4)发生拥挤的通道或场所的疏散引导人员要告知师生不要惊慌、不要拥挤,同时迅速组织分流、疏散;

5)重点维护通道(楼梯)狭窄处、人员拥挤处的秩序,保护妇女儿童先行离场,对起哄、故意拥挤以及趁火打劫的,要给予警告或实施强制措施;

6)在组织带领学生紧急疏散时严格按指定楼梯通道、顺序疏散,下楼梯时做到稳而不乱,不拥挤、不推撞,有秩序地下楼梯。一旦出现学生摔倒等险情,所在现场应急救援人员要及时切断后面学生的通行、抢扶被压倒的学生,并立即组织对后面拥挤的学生进行疏散。

7)各楼梯转弯区均要安排应急救援人员维持疏散秩序,确保疏散学生转弯后仍保持井然有序;

4.伤员处置

1)发生大型活动突发事件时,对受伤学生要逐个了解情况,一般伤情,学校应立即把所受伤的学生送到当地医院检查治疗,有严重受伤者,学校要立即拨打“120”请求救助,将重伤学生送到指定医院救治。

2)疏散时如发现受伤人员,应急抢险组第一时间救治伤员,对受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止血等应急抢救处置,尽快向医疗急救部门120报告求援,将伤病员送往医院抢救,妥善安置伤病员。必要时请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援帮助。

①大量出血不止的处置

受伤者被伤及较大的动、静脉血管,流血不止时,必须立刻采取止血措施。常见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是用干净、消过毒的厚纱布覆盖在伤口,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然后用绷带、三角巾缠绕住纱布,以便持续止血。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近心端),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

②发生骨折的处置

发生骨折后,应设法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发生位移。固定时,应针对骨折部位采取不同的方式,可用木板、木棍加捆绑的方式固定骨折部位。受伤者发生骨折无大量出血,且事故发生地离医院较近时,可让受伤者原地不动,等待医生救助。

③呼吸与心跳停止的处置

对呼吸与心跳停止的伤者,应采取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办法进行抢救。人工心肺复苏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才能在现场救助他人时使用。受伤者呼吸与心跳停止时,正确及时的现场救护可挽救其生命。

④食物中毒的处置

发现学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要立即报告区教育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拨打120,马上送医院救治;迅速向上级部门及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负责保护好现场,封存一切剩余可疑食物等,保护好中毒现场和食品留样,防止人为地破坏现场,等候卫生执法部门处理;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对已确定患病师生送医院治疗。及时通知学生家长。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3)后勤保障组要做好其它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解除他们的恐怖心理,保证正常的疏散秩序;

4)现场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清理现场,尽快恢复现场秩序。同时,要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伤者家属安抚工作,将事故对社会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

学校设置24小时值班电话:0431-89811110,学校应急指挥部成员及联系电话、应急办公室成员及联系电话、上级政府及相关救援单位联系电话、医疗资源电话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3.2应急组织机构章节及附件内容。

)事故报告要求与内容

发生事故后,要立即将事故概况用快速有效的办法向现场负责人、应急值班室报告。若事态仍在继续,要随时报告。

事故报告人在向上级报告事故时,应报告以下内容:

1.发生事故的名称、时间、地点、报告人姓名、电话;

2.事故类型(如火灾事故等);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可能的影响范围、后果;

5.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情况和采取的措施,事故的可控情况及消除和控制所需的处理时间等;

6.事故初步原因判断;

7.是否需要启动应急救援的事宜等。

四、注意事项

1.保持安全疏导秩序,防止出现拥挤、踩踏、摔倒的事故发生。

2.应遵循的疏导顺序

1)先疏散事故点,再疏散大型活动中其他位置的人员,以疏散到安全位置为主要目标。

2)先安排事故威胁严重及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疏散。

3)发扬团结友爱,尽力救助更多的人员撤离事故现场。

4)疏散、控制事故现场,控制火势和火场排烟,为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

5)逃生中注意自我保护,学会逃生基本方法,疏导人员应指导逃生疏散人员,正确运用逃生方法,尽快撤离事故现场。

6)注意观察安全疏散标志,按其指引方向,尽快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