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战略研究”项目第五次讨论会成功举办
.
发布人: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30   动态浏览次数:10

“吉林省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战略研究项目第五次讨论会成功举办

     

为持续做好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2025年重点咨询项目“吉林省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战略研究”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项目研究质量,9月29日,吉林省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创客中心会议室组织召开了第五次课题讨论会中心主任马利彪作专题指导,各有关单位、项目组成员参会。会议由中心副主任苑晓赫主持

 

会议伊始,苑晓赫副主任明确了本次讨论会的核心目标——聚焦课题研究的阶段性难点,梳理研究思路,校准研究方向,确保后续工作紧扣“世界级旅游品牌打造”的核心需求,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应用价值。

随后,子课题二负责人杨絮飞作主旨发言,系统汇报了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据介绍,子课题二已初步完成吉林省旅游品牌建设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重点梳理了长春、吉林市、长白山管委会等9个地市区及相关单位的品牌定位与发展动态,并形成了阶段性材料稿件。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品牌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尚未完成实地验证与专家论证,权威性有待提升;二是品牌建设问题分析暂未完全结合各地市实际发展现状,存在“共性化表述多、针对性分析少”的情况;三是部分拟打造的“世界级品牌”(如查干湖旅游品牌)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与市场认同度数据支撑,需进一步对标国内外先进案例。

       

在项目组成员任务分工汇报环节,各小组分别阐述了负责板块的推进情况与困惑。负责“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与品牌作用”研究的小组提出,当前正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品牌在不同时期(如旅游1.0观光时代、2.0休闲时代)的作用权重变化,但在数据时间跨度(近5年或近6年)选择、国内外品牌发展规律对比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明确方向;负责“品牌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研究的小组表示,已初步确立以“品牌生态理论”为核心分析工具,计划从“品牌内生动力”“区域品牌联动”“市场认同机制”三个维度解读吉林省品牌建设现状,但如何将理论与吉林省“冬夏双品牌”(冰雪、避暑)的实际布局深度融合,仍需细化路径;负责“对策建议”撰写的小组则提到,虽已梳理出10条初步政策建议,但因对各地市品牌建设“家底”(如各级品牌数量、建设阶段、成效数据)掌握不够全面,建议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汇报结束后,会议进入深度交流讨论环节。项目组成员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热烈探讨,马利彪主任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实践案例,逐一给出指导意见。他强调,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需先“摸清家底”——第一步要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层级分类,统计各地市提出的品牌意愿数量与实际建设成效,形成可视化台账,明确“现有品牌有什么、拟打造品牌缺什么”;第二步要强化“实证分析”,建议通过政府部门对接、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补充一手数据,例如长白山国际游客占比、查干湖冬捕旅游的市场影响力等,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第三步要突出“系统思维”,借鉴“品牌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各地市品牌间的协同与互补空间,破解当前“各地自塑品牌多、全省合力弱”的问题,例如通化“红色之城”与全省“冰雪品牌”的联动路径、松原查干湖品牌与“避暑经济”的融合方向。

马利彪主任特别指出,课题研究需避免“重理论轻实践”,要紧扣吉林省“十五五”规划中旅游品牌建设的实际需求,例如松原市打造查干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吉林省文旅厅“冬夏双兴”的战略部署,让研究成果能直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他建议,后续可采用“分工协作+集体攻坚”的模式:每人负责1个地市区的深度调研,3天至1周内完成该区域品牌建设的“全景画像”;同时定期开展集体讨论,结合国内外案例的先进做法,提炼可借鉴的经验,确保研究既“扎根本土”又“放眼全球”。

下一步,项目组将按照本次会议确定的思路推进工作,持续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的沟通对接,不断完善研究内容,力争形成一份“数据详实、分析深入、建议可行”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为吉林省旅游品牌向“世界级”迈进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