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3》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授课对象:24级B班 授课教师:李藤美子
使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3册(第四版)
授课章节:Unit 3 Let’s go
教学内容
采用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以单元project最终目标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本单元课文以旅行为主题,探讨了旅行的本质、动机和深层价值。文章从作者想象的一次糟糕的晨间旅行经历切入,指出旅行虽常伴随着疲惫与等待,但仍是人类的基本欲望。文章超越了旅行的休闲娱乐表层,深入阐述了旅行对于思维创新的促进作用:旅行的现实与动机;旅行与思维创新;文化差异的启示;创造力的基石。核心语言点: 与旅行、情绪、认知过程相关的词汇;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论点—举例论证—总结升华)。
思政育人目标
价值引领目标: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苦与乐”,理解成功与成长往往伴随着艰辛与等待(如早起的痛苦、航班延误的焦虑),培养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通过对旅行动机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休闲观,理解精神充实比物质享受更具长远价值。
能力素养目标: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打破思维定式、拥抱新视角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勇于尝试不同方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激发创新潜能。提升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 通过课文中的文化差异实例,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理解与包容,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具备在全球视野下进行有效沟通的素养。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
家国情怀目标:
在探讨“为何旅行”时,自然融入对中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介绍,引导学生发现祖国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鼓励学生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结合,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一:梳理信息,理解结构
学生快速阅读,完成思维导图:找出作者对旅行的定义(a burdensome series of running and waiting)、旅行的两类动机(need to vs. want to)、以及旅行的核心价值(the secret cornerstones of creativity)。
思政融入点: 在讨论“必要之旅”时,引导学生思考家国责任与个人情感(如文中的感恩节、探亲),强调家庭纽带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任务二:深度挖掘,聚焦核心
精读第5-8段,小组讨论:
How does travel help “effective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根据作者观点,旅行如何助力“有效思考”?)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ample about head movement in Bulgaria? (保加利亚头部动作的例子有何意义?)
What is the real source of “mental flexibility”? (“思维灵活性”的真正来源是什么?)
思政融入点:
在讨论“打破认知枷锁”时,引导学生将此与学习创新、科技强国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像旅行者一样,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惧失败,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分析文化差异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引导学生以开放、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任务三:迁移内化与产出
活动:情景辩论与创意写作
辩论主题: “The ultimate value of travel lies in relaxation and entertainment rather than personal growth.” (旅行的终极价值在于放松娱乐而非个人成长。)
创意写作: 假设你刚结束一次难忘的旅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写一篇短文或旅行日志。内容需包含:
描述旅行中的一个具体挑战或文化差异。
阐述这次经历如何改变了你对某个问题(可以是个人困惑、社会现象或文化偏见)的看法。
呼应课文观点,说明这次旅行如何成为你“创造力的基石”。
目的与思政融入:通过辩论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促使学生将课文理念、思政内涵与个人体验相结合,实现知识内化与价值认同,并提升用英语讲述自身故事、传递积极变化的能力。
任务四:总结与升华
教师总结:旅行不仅是地理的移动,更是心灵的远征和思想的革新。它教会我们包容差异、拥抱变化、在挑战中成长。
最终思政点题: 鼓励学生将“旅行思维”应用于人生——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创新的追求。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我们的“诗和远方”,既在于探索世界的精彩,也在于扎根祖国的奋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成功地将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旅行”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了关于坚韧品格、创新思维、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讨论。任务设计层层递进,从理解到应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挑战与改进: 部分学生在讨论文化差异时,可能停留在表面现象。未来可以补充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特质及其世界意义的材料,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增强文化传播的使命感。此外,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需要提供更多的语言支架,确保他们能顺利参与讨论和写作。
持续优化: 可以尝试引入更多中国旅行者、学者在跨文化交往中的真实案例,使思政元素更加生动、可感。同时,探索利用在线平台,让学生创建“云旅行”分享或跨文化访谈项目,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依托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在主题知识体系和学生思维拓展层面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能够体验深度学习过程,取得预期学习效果。
初审:李藤美子
复审:李宣颖
终审:齐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