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任务设计方法
发布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7-15   浏动态览次数:10

任务驱动法适用于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一个好的教学学习任务的设计将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主导,并且能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应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是现在教育中提出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应当前的需求从而应运而生。“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通过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驱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以自我为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想的任务驱动法是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任务来驱动教学。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项项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某一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的任务。由此决定的每个学习的任务制定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还要想到融进学科的文化性、综合性,更要考虑任务的实用性。

二、任务驱动的任务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任务

根据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连贯性、系统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2. 注重素质提高,围绕任务驱动基本特征设置任务

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任务设计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

三、任务驱动的任务设计要求

(一)任务要具体明确,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任务吸引了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

(二)任务和知识要形成一个系统

任务的设置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任务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即建构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的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一节内容中存在多知识点的情况下,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很好的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

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的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里来,不管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这样有悖于任务驱动教学思想,不该在任务设计中出现。

(四)任务要有评价过程

在任务完成后,我们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结果要有具体评价。评价既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通过具体的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宏观认识,这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检查和激励。

四、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系统有度

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过,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渗透。

(二)任务设计要有延展性,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学习任务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方法和小组协作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把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以便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对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考虑分解子任务,并寻求解决的策略,

(三)任务中的重点问题要强调

任务的设计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任务时应体现教学的重点,同时能突破对难点的理解。任务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上课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面对任务应当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有很多是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还是需要的。但应以“暗箱”式给出,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化步骤,以禁固学生的思维。

(四)任务设计灵活性与具体性的考虑

任务的设计本身不可能考虑得十全十美,不必要追求固化所有步骤,任务的完成要以结果为目标,中间过程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设计任务时的步骤不应作为重点,给予提示即可。但在核心的步骤上必须加以强调,特别是特定的问题、不可回避的步骤一定要给出,否则学生不能达到目的,往往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五)任务设计要有留有空间

留有空间,就是教师在上课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余地,教师不指定具体的内容,只是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去构思,去设计,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比如我们学完图形处理色彩篇之后,可以布置作业,即“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对所给素材效果渲染”。同学们会根据个人喜好和感觉制作出各种色调的图片,效果五花八门。虽然制作出来的作品有差异,但他们对素材理解不同,做出来的结果不同,可他们积极地投入了,都具有这种创新的能力,难道这不是教师们所期望的吗?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分析教学目标、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精心思考,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摘自科学时代